第三节 行为主义(斯、班)
1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迷箱实验
观点: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条件 | 行为发生频率 | 例子 | |
---|---|---|---|
正强化 | 给予一个愉快刺激 | 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 | 考试取得第一名会获得喜欢的玩具 |
负强化 | 摆脱一个厌恶刺激 | 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 | 考试取得第一名不用做家务 |
正惩罚 | 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 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 | 没写完作业,体罚、谴责等 |
负惩罚 | 拿走一个愉快刺激 | 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 | 没写完作业,不许看电视 |
消退 | 无任何强化物(不理睬) | 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 | 孩子为获得玩具不停哭闹,家长置之不理,时间久了,孩子想要玩具的动机减弱,停止哭闹。 |
拓展:
- 正强化: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用学生喜爱的事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事
例子:吃完青菜才能出去玩。 - 负强化
(1)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
(2)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的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 - 强化的其他分类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如:一个小花花(中性刺激)可以换一颗糖(一级强化)。
符号强化: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去强化。(代币奖励法)
局部强化:对我们认可的那部分进行强化。(学生做了很多事情,只针对你认可的部分进行强化)
分类标准 | 程式分类 | 定义 |
---|---|---|
连续强化 | 连续强化 | 给予每个反应强化 |
间隔强化 是否定时 | 定时强化 | 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 |
间隔强化 是否定时 | 变时强化 | 不定时给予强化 |
间隔强化 是否定比 | 定比强化 | 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
间隔强化 是否定比 | 变比强化 | 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
- 程序教学(小步子教学、单元教学法)
是指将各门学科知识按照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并及时给予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奠定了基础。(斯金纳不是程序教学提出者,提出者是普莱西)
程序教学的原则
1.小步子
2.自定步调
3.及时反馈
4.积极反应
5.低错误率
1.1 “效果律(桑代克)” VS “强化率(斯金纳)”
例1:为了让小虹好好学习钢琴,妈妈每次都会在小虹练完琴以后给予夸奖并买一支雪糕给她吃。小虹妈妈的这种行为是对(A)的理论的运用。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D.罗杰斯
C.华生
例2:妈妈每次都会在小虹练完琴以后给予夸奖并买一支雪糕给她吃,于是小红练琴越来越积极。小虹妈妈的这种行为是对(D)的理论的运用。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华生
D.斯金纳
1.2 经典性条件作用 VS 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 | 操作性条件作用 | |
---|---|---|
人物 | 巴浦洛夫 | 斯金纳 |
研究对象 | 应答性行为 S-R | 操作性行为 R-S |
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BoBo玩偶实验
- 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的观点。
他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个体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 观察学习(替代学习)
(1)含义:通过对他人及其 强化性结果(奖励或惩罚) 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
(2)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 注意(看)、保持(记住)、再现(复制、做)和动机(奖励) 四个子过程。
(3)观察学习的分类
①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②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
③创造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
(4)强化的分类
①直接强化:强化自己
②替代性强化:强化榜样
③自我强化:自我激励
总结
- 桑代克——试误说
-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