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总的观点: 行为主义:S-R,认知主义:S-O-R。“O” 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 苛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
  2.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3.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5. 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1 苛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

也被称为: 完型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1.1 大猩猩取香蕉实验

大猩猩取香蕉实验

1.2 主要观点

  1.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3 顿悟说 VS 试误说

  1. 顿悟说 批判 试误说,但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
  2. 相互补充 :试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试误是初始阶段,是顿悟的基础;顿悟是高级阶段,是试误的飞跃。

2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2.1 白鼠走迷宫实验

白鼠走迷宫实验

2.2 主要观点

  1. 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2.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3. 学习的实质是:S-O-R,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2.3 潜伏学习

潜伏学习在无奖励时是能够发生的,但在有需求时才表现出来。

2.3.1 潜伏实验

选用3组白鼠,A组有食物奖赏,B组无食物奖赏,甲乙均为控制组;C组为实验组,延迟受奖,即前10天不给食物,从第11天起才能在目标间找到食物。实验组的目的在于比较A组和C组的成绩,从而探索动物开头几天不给食物而中途给以食物对成绩的影响。

潜伏实验

结果发现:A组较B组更快地逐日减少错误;A组与C组比较,C组从第11天开始给的食物,到第12天只喂过一次,可是A、C两组的错误次数几乎相似,以后C组甚至优于A组。据此,托尔曼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这个实验中,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3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也叫: 发现学习论

3.1 学习观

  1. 学习的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 学习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即: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检查新知识的运用对不对。

例如:学到一个新公式(获得),用新公式做题(转化),题做得对不对(评价)。

3.2 教学观

  1. (老师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 提倡发现学习
  3.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名词解释:

  • 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 发现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3.2.1 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2. 提出假设,推断假设
  3. 检验假设
  4. 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3.2.2 发现学习的特点

  1. 强调学习的过程
  2. 强调直觉思维
  3. 强调内部动机
  4. 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

3.2.3 教学原则

口诀:“冻结城墙”

  • 动机原则
  • 结构原则
  • 程序原则
  • 强化原则

补充:

  1. 动机原则:即内驱力,分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追求成功、考第一名等愿望)、互惠内驱力(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望)。
  2. 结构原则: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来呈现。
  3. 程序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4. 强化原则:反馈(正负反馈、正负惩罚)。

4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即新旧知识间,本身有联系。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材料(新旧知识有逻辑关联)②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
主观:③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学习者想要学)④适当的知识基础⑤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作用。

奥苏伯尔——学习的方式

名称解释
接受学习教师讲授已下定论的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把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使用。(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更好。)
发现学习教师不是将学习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去发现这些内容并使其内化。

奥苏伯尔——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的关系

名称解释
机械学习新旧知识间不建立联系,只记住符号本身,不理解内容,死记硬背。
意义学习利用原知识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的实质和意义。

(三)有意义学习的分类

  1. 表征学习:又被称为“符号学习”。字、词等为符号,学习的是符号的意义。是三种之中, 最低层次的学习方式
  2. 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比如三角形都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3. 命题学习:掌握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陈述了“北京”和“中国”的关系。命题可以是不正确的(假命题)。

(四)意义的同化

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组织学习的原则

  1. 逐渐分化原则:先传授总的概念,再传授分的概念。比如:先传授 “鸟” 的概念,再介绍 “燕子” 。
  2. 整合协调原则:要求学生对现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比如,“大熊猫” 吃 “竹子” ,就是 “大熊猫” 和 “竹子” 两个概念的组合。

(六)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 “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也就是,通过呈现 “组织者” ,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1. 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知识提供适当的类属者,与新知识产生一种上位关系。比如:介绍 “钢铁” 前介绍 “合金” 的概念。
  2. 比较性组织者: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比如:“猫” 和 “狗” 。

5 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工作记忆:从长时记忆中,被检索出来并回到短时记忆,这时记忆被称为工作记忆。

执行控制:即已有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

预期: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二)学习过程的八阶段

领会阶段又称了解阶段,习得阶段又称获得阶段。

(三)按学习水平分类

  1. 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
  2. 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
  3. 连锁学习:一系列的刺激反应
  4. 言语联想学习:合乎法则的句子
  5. 辨别学习:区分
  6. 概念学习:本质属性
  7. 规则学习:原理学习
  8. 解决问题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

(四)学习结果分类

  1. 言语信息: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 智慧技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3. 认知策略: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才能
  4. 态度:态度指对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5. 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