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它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知识观
- 主观性:知识源于主体的建构。例:小孩子认为 “过年” 值得高兴,但大人认为 “过年” 好烦。
- 动态性: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或最终答案,而是一种解释或假设。例:“地心说” -> “日心说”。
- 情境性(可行性):并不能精准的概括实际的法则,需要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例:①把那个 “东西” 给我。②你真不是个 “东西” 。
1.2 建构主义学生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的,他们带着他们原有的经验。
学生的经验又多又各有不同,因此,概况为两点:①丰富性,②多样性。
1.3 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学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 “生长” 。
拓展:鱼牛的故事
1.4 建构主义学习观
-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应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应用: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交互式教学。
- 学习的情境性:应用:情境教学(抛锚式教学)提供具体的真实地问题情境。
(维果斯基)支架式教学(类似:认知学徒制)、随机通达式教学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种应用。
补充: 四要素:(与学习观对应记忆)
- 情境性
- 协作性
- 会话性
- 意义建构性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他们关注人性(个性),注重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2.1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一)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条件:无条件的尊重(他尊)和自尊。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二)内在学习论
外在学习 | 内在学习 | |
---|---|---|
特点 | 被动、机械、传统 | 自觉、主动、创造性 |
态度 | 批判 | 倡导 |
2.2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做到 “知情合一” 的人,是 “完人”(功能完善的人) 。
知情合一: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①无意义学习:认知学习。颈部以上的,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个人意义。
有意义学习:经验学习。自发主动的学习,与(用亲身经历去获取)个人经验、愿望、兴趣结合。
(与奥苏贝尔的 “有意义学习” 比较:奥苏贝尔强调新旧知识的关联;罗杰斯强调知识与个人经验、愿望、兴趣结合。提到 “有意义学习” ,一般指奥苏贝尔的观点。)
有意义学习:知识与人的融合
①学习是自我参与的过程;
②学习是自我发起的;
③学习是渗透性的;
④学习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
②自由学习:自主、自觉地学
(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
“教师” 要转变为 “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 “助产士” 或 “催化剂” 。
师生关系:平等的、朋友式的
营造良好课堂气氛要求:
①真诚一致
②无条件积极关注
③同理心(移情性理解)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要求:
①以学生为本
②让学生自发地学习
③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考试等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打骂)
④给学生安全感(精髓)
(四)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
- 以题目(学生自己发现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 自由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生自由决定)的教学模式
- 开放课堂(学生想在哪里学,哪里就是教室)的教学模式
- 非指导性(教师只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学模式
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
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