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1 班级概述

1.1 概念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分班标准)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2 历史

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又译“伊拉斯谟”)

班级授课制历史:

①萌芽(提出):昆体良

②系统化、理论化:夸美纽斯

③中国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④中国最早推广班级授课制:癸卯学制

1.3 班级的地位

  1.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

  2. 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1.4 班级的结构

根据帕森斯的社会组织理论,将班级组织结构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 正式组织:有制度、有文件。

    例:学校、班级、少先队、共青团。

  2. 非正式组织:没制度、没文件。

    例:班级中的小团体(好坏都可)。

非正式组织有四种类型: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

1.5 班级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了解)

  1.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 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班级的个体化功能(多选)

  1. 促进发展功能;

  2. 满足需求的功能;

  3. 诊断功能;

  4. 矫正功能。

1.6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多选)

  1. 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原则

  2. 目标一致的原则

  3. 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 班级管理

2.1 含义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

2.2 班级管理的功能

  1. 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功能

  2.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3. 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最终目标,重要功能

2.3 班级管理的内容

  1. 班级教学管理(核心

    班级教学管理的关键:教学质量管理

  2. 班级德育管理——班主任最经常的工作

  3. 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痢

  4. 班级生活指导

2.4 班级管理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民主性原则

  3. 自觉性原则

  4. 整体性原则: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2.5 班级管理的模式

  1. 班级常规管理:规章制度

  2. 班级平行管理:有集体、有个人

  3. 班级民主管理:全体学生参与(班干部轮换、定期评议)

  4. 班级目标管理:制定集体的目标,然后拆分为小组等小目标。

    提出者: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

3 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3.1 处理原则

  1. 教育性原则:育人

  2. 客观性原则:了解真相

  3. 有效性原则:能最终解决问题

  4. 可接受原则:学生心服口服

  5. 冷处理原则:冷静

    可以暂时不处理,但不能不处理

3.2 处理的方法

  1. 沉着冷静面对

  2. 机智果断应对(教育机智)

  3. 公平民主处理

  4. 善于总结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