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概述

  • 健康:没有疾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性别角色、社会适应、情绪积极、人格完整

常见学生心理问题

  • 小学生:多动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厌学症
  • 中学生: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

小学常见心理问题

  1. 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综合症)
    含义:行为障碍,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表现:
    (1)活动过多。
    (2)注意力不集中。
    (3)冲动行为。
    (4)学习困难。
  2. 学习困难综合症
    含义:学习困难综合症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读、写、算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至陷入学习困难。
    表现:
    (1)诵读困难。
    (2)计算困难。
    (3)绘画困难。
    (4)交往困难
  3.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含义: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是指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伴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表现:
    (1)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苦恼,很不安宁。
    (2)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上,也显示出非常敏感和不安。
  4. 儿童厌学症 含义: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表现:
    (1)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2)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兼有品德问题。
    矫正:儿童厌学症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中学常见心理问题

  1. 焦虑症
    含义:紧张不安。
    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治疗:
    1.肌肉放松
    2.系统脱敏
    3.自助性认知矫正
  2. 抑郁症
    含义:抑郁症是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表现:
    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
    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治疗:
    1.支持、鼓励
    2.认知疗法
    3.药物
  3. 强迫症
    含义:强迫症状,即不能控制自己想(概念)或者做(行为)。
    表现:
    1.强迫观念
    2.强迫行为
    治疗:
    1.森田疗法
    2.暴露与阻止反应(不能用于心脏病患者)
  4. 恐怖症
    含义: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非理性惧怕
    表现:
    1.单纯恐怖症(只恐惧某种事物或场景)
    2.广场恐怖症(害怕空荡荡的地方)
    3.社交恐怖症(结巴、脸红)
    治疗:
    1.系统脱敏
  5. 人格障碍
    含义: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表现:
    1.依赖型人格障碍者(不能自己做决定,别人说什么是什么)
    2.反社会型人格障(不关心别人,没有羞耻心、良心,有暴力倾向)
    治疗:
    1.用奖励矫正\
  6. 网络成瘾
    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原因:
    (1)网络自身的诱惑;
    (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
    (3)家庭环境的影响;
    (4)上网者自身因素(猎奇心理等)。
    治疗方法:
    心理干预。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
    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1)强化干预;(不上网就奖励)
    (2)厌恶干预法;(惩罚,橡皮圈拉长法)
    (3)转移注意力法;
    (4)替代(用其他快乐的事替代上网)、延迟满足法(先写作业再上网);
    (5)团体辅导法

拓展内容:

特殊学习者:天才、有智力障碍的人、残疾人

全纳教育:它是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即,将所有人全部纳入的教育。与教育全面化、民主化、普及化类似

心理辅导

目标:

  1. 基本目标:学会适应
  2. 高级目标:寻求发展

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心理辅导是面向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
  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5. 个别化对待原则
  6. 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身体、学习)

途径

  1. 心理辅导课程
  2. 教育教学渗透
  3. 心理咨询

心理辅导方法

行为改变的方法

  1. 强化法(正激励法):给予奖励
  2. 代币奖励法:用表扬、小花花等不值钱的东西奖励
  3. 行为塑造法:多次给予奖励,不断强化效果
  4. 示范法:榜样的力量
  5. 惩罚法:包括正惩罚(施加一个坏的刺激)和负惩罚(去掉一个好的刺激)
  6. 自我控制法:学生自己控制自己
  7. 暂时隔离法:在某种情境中,容易产生问题,那么就让学生暂时离开某情境。如:罚站、小黑屋

行为演练的方法

  1. 全身松弛法(瑜伽等)
  2. 系统脱敏法:建立焦虑等级、全身放松训练、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3. 肯定性训练(果敢训练、自信训练)(请求、拒绝、表达)

改善认知的方法

  1. 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ABC合理情绪疗法)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考试不及格)
    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我好蠢)
    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伤心)
    D: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成绩不重要)
    E:正向的情绪效果(释怀)
    不合理信念:
    (1)绝对化要求(必须、应该):必须要……、完美的人
    (2)过分概况化(自己、他人):以偏概全,因某件小事,上升到整个人的评价(如:“我”一场考试不及格 -> “我”这个人一无是处)
    (3)糟糕至极(事件结果):把事情的后果想得过于严重(如:“我”一场考试不及格 -> “我”考不上大学)
  2. 来访者中心疗法一罗杰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相对于心理咨询师,被心理辅导的人是来访者,要以来访者为中心。在学校,来访者是学生,所以是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对老师的要求
    (1)坦诚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移情(同理心、感同身受)

总结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