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的学习
1.1 知识概述
概念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分类 :
- 根据深度分类:
①感性知识: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②理性知识: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 根据概括水平分类:
①具体知识:具体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该类知识往往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示,如有关日期、地点、人物、事件、物品等方面的知识。
②抽象知识: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是从许多具体示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如 “水果” 就是抽象的,而 “苹果” ,就是具体的。 - 根据来源分类:
①直接知识:亲身获得的。
②间接知识:从他人(包括书本)获得的。 - 根据表现形式分类:
①显性知识:能用言语表达的知识。
②隐性知识:不能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根据知识的功能分类:(安德森的分类)
①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静态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生命在于运动。
②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动态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如:怎样操作一台机器;怎样解答数学题或物理题等。
两种知识的关系:陈述性知识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同时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 梅耶的分类:
①陈述性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
③策略性知识:做一件事情的方法、技巧。
知识的表征 :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是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能把某些实体或某类信息表达清楚的形式化系统以及说明该系统如何行使其职能的若干规则。
- 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
①概念: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命题: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命题网络:命题之间的关系。
④表象:头脑中事物的样子(不在眼前)。
⑤图式:脑中独特的认知结构。 - 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
①产生式
②产生式系统
命题网络的例子:
①维C预防感冒
②维C促进白血球的生长
③白血球消灭病毒
④病毒引起感冒
这里一下出现了4个相关的命题,即知识。那么有一种神奇的机制可以来表示:
注:S即Subject(主题),O是Object(对象),R即Relation(关系)。
这种机制就是 “命题网络”。
1.2 知识学习的概述
1.2.1 知识学习的分类
(一)根据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类
①符号学习:又称 “符号学习”、“意义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例:“tea” 代表 “茶”。
不过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符号不仅仅指的是这种类似于一种图像的符号,还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理信息、词汇、图标等的学习。
②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例:“羊”其实就是一个概念。用准确的生物学的语言进行描述就是:羊是羊亚科的统称,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是人类的家畜之一。有毛的四腿反刍动物。
当然很多人在这里就会产生一种想法:“是不是类似这样的都是概念呢?”再看一个例子:“泰山”。请问,这是不是一个概念?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它并不能代表一类事物,并表现出他们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它只是特指那一座山:“在中国山东省境内”、“五岳之首”、……所以,它只是一个符号。
③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我们继续用 “羊” 来举个例子:“绵羊是羊。”请问这是不是个命题呢?我们同样来结合命题学习的概念来进行区分:句中出现了两个概念 “绵羊” 、 “羊” ,并建立了一种类属关系。所以,这句话自然应该是一个命题。
而且命题其实还有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命题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判断,或者可以通过将句子完整化的方式发现一个判断,比方说:“我爱你。”这句话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完善:“我是爱你的人。”这样在实际面临考题的时候我们也基本可以尝试用完善句子寻找句中是否有判断出现的这种方法对其是否为命题进行初步的判断。
接下来我们再尝试将命题学习与概念学习进行对比和后会发现:其复杂程度高于概念学习。因此我们要注意: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和符号学习为前提。
(二)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类
①下位学习:包括 派生类属 和 相关类属 。
先学习范围大的知识,再学习范围小的知识。
派生类属 :下位知识为上位知识的一个例证,不会改变对原有知识的认知。
相关类属 :下位知识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知识。例:儿童已知“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来界定菱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平行四边形”予以限定,产生了“菱形”这一概念。
②上位学习:
先学习范围小的知识,再学习范围大的知识。
③并列结合学习:
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无包含关系。
1.3 知识学习的标准
- 概念化:理解本质。
- 结构化:理清知识间的关系。
- 策略化:学习方法、技巧。
- 条件化:什么条件下用什么知识。
- 自动化:熟练地运用知识。
1.4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 知识学习是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 -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
1.5 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
- 知识的理解(懂)
知识理解的标志:
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能说)
②能根据理解知识去完成所需要的动作(会用) - 知识的巩固(记)
知识巩固的作用
①是知识积累的前提
②巩固与理解相互依存
③是应用的前提
知识巩固的途径
(1)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
(2)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记忆方法
(3)合理的组织复习>>>
①复习要及时
②复习要合理
③适当超额复习:过度学习 - 知识的应用(用)
知识应用的基本形式
解决课业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①审题:了解题意
②联想:联想题目与哪些知识有关
③解析:得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
④类化:总结经验,以备下次用于类似应用
概念的学习
(一)概念的含义:
①名称:概念名称。
②内涵:本质特征。
③外延:例子。
关系:内涵越详细,外延越少。 (二)概念的获得:
①概念形成:从例子到概念。
②概念同化:从概念到概念(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主要采取接受学习)。例: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三角形” 是 “直角三角形” 。
(三)概念教学的方式:
例——规法:先讲例子,后讲概念。
规——例法:先讲概念,后讲例子。
规——例——规法:先讲概念,后讲例子,最后加深概念。
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比如:小明学习了10遍会背这篇文章,再学5遍效果最好。5遍就是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也就是会背只有附加的学习是50% 。
(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
- 陈述性阶段(懂)
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
①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利用直观性教学原则。
②运用正例与反例
③运用变式与比较
④知识系统化
⑤启发式教学
⑥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 转化阶段(陈述性知识 -> 程序性知识)
- 自动化阶段(熟练)
直观性教学原则
含义: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直观是前提,是基础;概括化是结果,是目的。
分类:
①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实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
②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视频的观察和演示;
③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历史课上教师对历史事件的形象描述、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领会。
例证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