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态度与品德
1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 学习形成 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 内部准备状态 或反应的 倾向性 。
-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 ≠ 行为) ;
- 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
-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态度的结构
-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例子:小红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男生扶老奶奶过马路,觉得他不仅长的帅气,心地还善良。这就是认知成分。 - 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成分)。指伴随态度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例子:正是因为扶老奶奶过马路的男生长的帅气且善良,所以激发了小红对他钦慕喜欢的情感体验。 -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例子:小红在大街上面对帅气善良的男生心生爱慕,准备打算前去要微信认识一下,这就是态度的行为成分。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付诸行动,即 知行脱节 。
2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的实质
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 VS 道德
道德 品德 社会现象 个体现象 完整体系 局部要求 社会制约 社会与个人的制约 社会学、伦理学 心理学、教育学 联系:
-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舆论和风气影响着个人品德的形成。
- 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心理结构
- 道德认识: 亦称为道德观念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 核心部分 。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催化剂。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如我们常说的“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 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情感有三种: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 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 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即不由自主地) 的情感体验。
- 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 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 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雷锋的故事等 故事 中的人物。
- 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 清楚地意识(先学习了道德认识后) 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最高形式的道德情感 。
3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实验:对偶故事法
阶段 | 特点 |
---|---|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前道德阶段 | 1.“无律期”,无道德规则,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
权威阶段(5-8岁) 他律道德阶段 | 1.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 2.把认为准则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3.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
可逆性阶段(8-10岁) 自律道德阶段 | 1.开始按照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2.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开始按动机进行道德判断) |
公正阶段(10-12岁)c公正道德阶段 | 1.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 2.公正的奖惩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3.更多从行为动机判断对错。 补充:也可以处理同情、关心、良心 |
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认为(A)。
A.甲同学错误大
B.乙同学错误大
C.两者都没错
D.两者错误一样大原因:他律道德阶段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一盘玻璃杯的后果更加严重。
3.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实验: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
---|---|---|
前习俗水平 (10岁以下) |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 道德价值来自于逃避惩罚。打屁屁定向阶段 |
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 道德价值来自于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具有自我中心性。棒棒糖定向阶段 |
|
习俗水平 (10-16岁) |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 “好孩子定向阶段” 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
维护权威定向阶段 | 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不可改变 | |
后习俗水平 (16-25岁) |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 认为法律等规则是一种契约,是人们共同商议的结果,不合时宜时法律可以修改。 |
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行为完全自律。 以公正、平等、尊严、动机、生命、良心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
判断:年龄越大,道德越高。(×)
4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1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2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5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阶段 | 表现 |
---|---|
依从 | 从众、服从、盲目、被动 |
认同 | 比较自觉主动, 模仿榜样 |
内化 | 高度自觉主动, 形成价值观 |
内化例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为五斗米折腰”
6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条件
外部条件:
- 家庭教养方式
- 社会风气
- 同伴群体
-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内部条件:
- 认知失调:
个体所秉持的态度和行为有些不一致时个体出现的不舒服和紧张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有烟瘾的人,明明知道抽烟不好,但还是想要抽烟,就是一种认知失调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促使人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品德,以适应这种新的状态来保持平衡。态度和品德改变的 原动力。 - 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是一种内心倾向性,其产生于个体过往的经验,对过往事件的处理会使得个体形成一种对类似事件的倾向态度,这就是态度定势。比如一个人搀扶老人过马路,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家属还给他写了感谢信,那么当他下次再遇到同类事件时,他大概率也会选择继续这样做。这就是一种态度定势,他会影响着人是否接受新的事物,以及接受的量是多是少。 - 道德认识: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事件本身的认识,而这一认识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也就是个体对事件的具体判断。如对待校园欺凌事件,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有人认为能受到校园霸凌一定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做错事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不应该欺负弱者。这都是个体对事件的不同认知,他们会影响着人新的品德的形成
此外,还有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
师生关系、教师领导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 的类型:
- 放任型
- 权威型
- 民主型
7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 有效的说服
低年级:正面论据。小朋友听不懂反面例子。
高年级:正反结合论据 - 树立良好榜样
- 利用同伴(群体)约定
- 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顾名思义,辨析自己的价值观。为了使澄清反应准确有效,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成“正确”的强加于学生,分享其思想并不是赞同,而关键是创造自由信任。 -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 小组道德讨论
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C)。
A.有效说服
B.树立榜样
D.价值辨析
C.群体约定解析: 群体约定是指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 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由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共识,共同提出相应 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属于群体约定。
补充:品德不良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化过程:
- 醒悟阶段: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前提基础
- 转变阶段: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是关键。
- 自新阶段:问题不再反复出现,好行为稳定巩固。
不良行为的纠正与教育
- 以充满信任的教育和关爱,消除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对待问题学生,要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 培养正确的 道德观念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
- 加强道德 意志 训练,增强抗诱惑能力,培养良好的 行为 习惯
- 在集体活动中激发 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