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课堂管理是动态过程。
功能:
- 维持功能 :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外界干扰,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在学习上。
- 促进功能 :指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
- 发展功能 :指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 教师的领导风格
- 班级规模
- 班级的性质
-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课堂气氛类型
- 积极的课堂气氛 :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是最理想的状态
- 消极的课堂气氛 :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
- 对抗的课堂气氛 :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 教师的因素
- 教师的情绪状态
- 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 对教师的期望
- 学生的因素
- 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
- 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 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教学的时间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教具、声响、光线、空气、气温、座位编排等。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 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
- 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 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 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的类型
- 教师促成的纪律: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
- 集体促成的纪律: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
- 任务促成的纪律: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 合理组组课堂教学:把课讲好
- 做好课堂监控:及时发现违反纪律的情况
-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结构
- 课堂情境结构
- 班级规模的控制:中小学班级最好以25—40人为宜
- 课堂常规(班规)的建立
- 学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课堂教学结构:
-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 课程表的编制
- 教学过程的规划
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是消极、负面的,而且具有普遍性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 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
- 人格型问题行为 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
- 行为型问题行为 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
- 情绪型问题行为 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
- 我国学者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 行为不足 主要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
- 行为过度 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
- 行为不适 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 学生的因素:
- 适应不良
- 厌烦
- 挫折与紧张
- 寻求注意与地位
- 过度活动
- 性别差异
- 教师的因素:
- 要求不当
- 滥用惩罚手段
- 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 环境因素:
- 家庭因素
- 大众媒体
- 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策略
- 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
-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 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 协调同伴关系
- 与家长合作
-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家校合作
- 个人日志卡:老师给学生打分,记录学生表现,由家长奖惩
- 整班信物强化:对整班进行奖惩
- 集体连坐程序(集体绩效系统)
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 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瞪一眼违反纪律的学生)调控
- 合理运用惩罚
-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
- 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