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分为 群体发展 个体发展 。这里我们指的是个体发展。

1.1 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2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动因:即动力。

1.2.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观点: 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内部的固有的自然因素决定的。强调遗传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基因、天生、与生俱来

代表人物:

  1. 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性善论)

  2. 弗洛伊德:人的 性本能(又名:力比多) 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3. 格赛尔:提出 “成熟势力说” ,认为 成熟机制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 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来证明他的观点。

  4. 霍尔:认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 复演说

  5. 高尔登:提出 “优生学” ,指在社会控制下改善后代遗传素质。

  6. 威尔逊:“基因复制” 是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7. 卢梭

  8. 柏拉图

口诀: 内蒙四耳佛(前六个人物重要)

  1. 内:内发论

  2. 蒙:孟子

  3. 四耳:格赛尔、霍尔、高尔登、威尔逊

  4. 佛:弗洛伊德

相关俗语:

  1.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2.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虎父无犬子;

  4. 树大自然直

  5. 将门无犬子

1.2.2 外铄(shuò)论⭐

观点: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包括 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代表人物:

  1. 荀子:“化性起伪”(性恶论)

  2. 洛克:提出“白板说”。(白板说)

  3. 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行为主义)

  4. 欧文:“性格形成说”,“人的性格不是由他自己形成的,而是由外力帮他形成的”

  5. 康德:“人之所以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6. 爱尔维修:“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口诀: 外出寻找落花生(前三个人物重要)

相关俗语: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 孟母三迁

  4. 千金买房,万金买邻

  5.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6. 性相近,习相远

  7.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8. 居必择乡,游必择士

  9. 严师出高徒

  10. 棍棒底下出孝子

1.2.3 辐合论(二因素论)

观点: 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代表人物:

  1. 施太伦(德):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实为内在的品质及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2. 吴伟士:提出了:“相乘说”,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评价: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2.4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观点: 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主观能动性)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是一种 辩证唯物主义 的观点。

1.3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3.1 遗传

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前提(物质基础) ,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 可塑性

  3. 遗传素质的 成熟机制制约 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

1.3.2 环境

包括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1.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 客观条件(也叫现实条件)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 动力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 积极和消极 之分。

    一般来说好的环境能带来积极影响,坏环境会带来消极影响,但不绝对。如“溺爱”、“寒门出贵子”。

  4. 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出淤泥而不染”。

1.3.3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 学校教育是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通过 专门训练的教师 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 各种因素(社会、学校、家庭)

  4.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 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 社会性规范(小到班规,大到道德法律)

  2. 学校教育具有 加速个体发展 的特殊功能。(例如:讲课快于自学。)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 即时和延时 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 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的功能。(社团)

1.3.4 主观能动性

  1. 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 内在动力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 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1. 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2. 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

  3. 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1.3.5 总结

影响因素

作用

内部因素

遗传素质

物质基础/可能性/前提

主观能动性

决定性因素

外部因素

环境

现实性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1.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规律

具体表现

教学启示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不可逆、不可跨越

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阶段性

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发展任务(不同年龄,对应不同的任务,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教不同的内容)

分阶段教学,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

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同一方面不同速,快慢。如:小朋友身高长得更快);

个体内部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不同步,早晚。如:生理一般早于心理,口语一般早于书面语)

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

生理机能的缺失由生理机能或心理机能弥补

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

不同个体之间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关于各规律的补充:

  1. 顺序性

    •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学记》

  2. 互补性

    1. 生生互补:如眼睛看不见,听力非常好。

    2. 生心互补:如身残志坚。

身心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 童年期的年龄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2.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又称为 “危险期” 或 “心理断乳期”

  3.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定向时期,也是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

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洛伦兹提出来的(印刻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