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1 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地位: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实质)
2 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规律性)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是一定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它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求,但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和规律性。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发展水平所决定。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制约。
取向性(规范性)
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的。这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入学条件即受教育者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制度的规范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即教育制度总是体现着某一阶级的价值取向,总是为某一阶级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应该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应该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的需要,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历史性
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一种价值性的选择和体现,但它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教育需要,因此,就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教育制度创新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得以深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强制性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机构系统的制度,是限于个体而存在的。它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没有被废除之前,都不管个人的好恶,都要求个体无条件地去适应和遵守。但随着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内部的丰富多样化,特别是终身教育的确立和推行,个体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
3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单选)世界各国学制为什么有很多相似之处: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同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4 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
(一)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即:有了学校,但没有学制。
教育实体的形成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社会活动形态。
(二)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癸卯学制)。
正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它是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受到的教育,比如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在这种教育中,学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学生们毕业后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因此也可以叫做学历教育。另外,这类教育由于有着严谨的学制,所以又可以叫作制度化教育。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活动。这类教育其实就是在学历教育之外有明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比如成人继续教育、社会培训以及岗位培训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而是为了提升能力。
非正式教育: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它指的是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从而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的、无系统的学习。比如木匠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自己的木工手艺越来越精湛,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长的影响,我们每天看新闻而增长关于世界的知识等。
终身教育:正规教育 + 非正规教育 + 非正式教育
(三)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人物:库姆斯、伊里奇
相关概念: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
5 西方现代学制
学制类型 | 特点 | 代表国家 |
---|---|---|
双轨制 | 平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 欧洲(英国) |
单轨制 | 所有学生,同一系统 | 美国 |
分支制 | 初等阶段:共同教育 中等阶段:分别教育(职业/普通) | 苏联 |
我国现行学制: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