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学制

1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学制名称

颁布时间

人物

特点

地位

口诀

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

张百熙

中国首次颁布的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人颁布

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1904年

张之洞(主持)、张百熙、荣庆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鬼实施(亲人揍鬼)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

蔡元培

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资本主义丑(丑男女)

壬戌学制

1922年

北洋政府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长期嘘(戌)美国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1年

新中国政务院

规定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四段六级的内容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2.1 学校的主要类型(我国学制包含的层次)

  1.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岁幼儿。

  2. 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全日制小学,教育年限5—6年。

  3. 中等教育(初高中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4. 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业余大学。

2.2 主要的学校系统

  1. 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幼 + 小 + 中(普通高中),即大学前的教育。

  2. 专门教育:例如师范学校、财政学校、外语学校、政法学校等等。

  3. 成人教育:例如继续教育学院

  4. 特殊教育:例如聋哑学校、盲人学校

  5. 高等教育

2.3 现代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说法一:

  1.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说法二:

  1.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3. 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说法三: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高等教育发展

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适龄人口是指在18岁-22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 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 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20年后,我国所处阶段)

3 义务教育制度

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补充:基础性、公益性、公共性)

1、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2006年实施

2、1904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中最先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原文为“初等小学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任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

3、世界上第一个开始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17世纪)

4、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但主要实行不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

4 终身教育制度

概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一种教育形态

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终身学习名言警句

孔子:“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荀子:学不可以已。

陶行知: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杜威: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

朗格朗:人们在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接触和学习许多形式的智力、体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它们的大门是敞开着的。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产生: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概念化和体系化: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最终形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口诀:芝士两生)

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1. 终身性

  2. 全民性

  3. 广泛性

  4. 灵活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