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概述
1 “课程”一词的由来
(一)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伟大的事业的意思),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努力地学习的意思),大作工夫”等。
(二)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三)在西方当代的课程理论文献中,课程的含义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四)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五)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 课程的概念
广义: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指某一门学科
3 课程的类型
(一)根据学科的固有属性(内容)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偏重理论课程(又称为“间接经验”)
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又称为“直接经验”)
(二)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 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概念:≥2门学科知识融合的学科
分类:
相关课程(联络课程):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状态。
特点:关课程是这四种综合课程中唯一一个保持学科独立性的课程。除此之外,相关课程在出现时都有一个“与”伴随。
例:语言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与生物
融合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与相关课程不同,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再单独存在。
例:动物学 + 植物学 + 微生物学 + ... = 生物学、声学 + 力学 + ... + 光学 = 物理学
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课程,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要大。
例: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总合成“综合自然科学”
核心课程(问题课程):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由一位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例:以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社会组织和管理、娱乐和审美活动等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主题设计的课程。
(三)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两者同等重要)
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共性)
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个性)
(四)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三级课程)
国家课程(一级课程)
例:语数外
地方课程(二级课程)
例:地方特色课程:草原学骑马
校本课程(三级课程)
例:校史、校歌、校训
(五)根据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基”: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扩宽视野
例:国防、礼仪、兴趣小组等专题性课程
研究型课程
例:研究性学习
(六)根据课程呈现形式
显性课程:在计划内展开的(写在课表中的)
隐性课程:计划外的
例:校园文化、师生关系、老师的师德
4 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后现代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古德莱德课程理论
4.1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总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知识 中心 课程 理论 |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 布鲁纳 | 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 ①强调知识传授; ②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教材; ③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④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为目标。 |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 巴格莱 | 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新三艺:外语、数学、自然科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 ||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 赫钦斯 |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经典知识,数学、拉丁文) |
优点:
有利于学生系统获得知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基础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便于教学评价
缺点: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挥学生个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不利于锻炼学生思维
4.2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学习者 中心 课程 理论 |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 杜威 |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以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作为基础) | ①课程的内容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②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 |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 | 奈勒、萨特 | 确定课程时应该按照学生的需要(指品格教育、道德教育)确定,反对固定的课程。 | ||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罗杰斯 | 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主张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内部和外部的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
优点: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
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
缺点:
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不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不利于打基础
不利于教学评价
4.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不常考)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特点:
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
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优点:
有助于社会进步
缺点:
忽视学生的个人需要
4.4 后现代课程理论(不常考)
代表人物:多尔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多尔
特点:
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4.5 古德莱德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古德莱德
内容:
理想的课程: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标志:政策、文件、课程标准、教科书);
领悟的课程:指的是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备课)
运作的课程: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上课)
经验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学生收获)
5 制约课程的因素
外部因素: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制约学校课程。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课程
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学校课程
内部因素:
课程传统:在原本的基础上修改课程内容
课程理论
课程规律: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