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模式

1.1 目标模式

目标 = 预期 = 计划 = 预设

人物 :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

泰勒原理

  1. 确定目标:教什么(最重要的环节)
    三个来源 :专家、学生、社会发展要求
    两个标准 :①社会价值观(哲学观)、②可行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2. 选择经验:拿什么教(教学内容)
  3. 组织经验:怎么教(教学方法)
    三个原则
    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重复陈述各个主要的课程要素,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学习有关内容。
    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从而使学生在理解、技能、态度和其它某些因素方面得以不断地发展。
    整合性:强调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且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
  4. 评价结果:课程设计得什么样
    四个步骤 :①确立评价目标、②确立评价情境、③确立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

1.2 过程模式

过程 = 实际

人物 :斯腾豪斯

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2 课程目标

2.1 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概念了解即可

2.2 课程目标的分类**

(一)普遍性目标

是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即:笼统的、普遍的目标)

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大学》“三纲八目”
“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

(二)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 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例:本节课的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正确拼写 apple 单词

(三)生成性目标

“生成” 的反义词是 “预设” 。即:计划外、随机应变的教学内容。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既关注教师,又关注学生。

相关

  1. 斯腾豪斯: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模式)
  2. 杜威:教育即生长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性。

2.3 我国课程目标分类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相当于传统的 “双基” 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学会学习
    例:通过全文朗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有学生学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3 课程内容

3.1 课程内容的三个层次【课程的文本形式】

从宏观到微观,如下表:

层次含义构成作用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整体规划的指导文件(教育部)科目的设置(核心)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教学、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每一门学科的指导文件前言
课程目标(核心)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②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教学活动的材料教科书、讲义(主体)、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各种视听材料①学生学习的材料
②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补充

  1. 义务教育的特征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2. 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3.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特征 :普及性、基础型、发展性
  4. 高中阶段课程设置的特征 :时代性、基础型、选择性

补充

  1. 教科书的主体是课文

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知识与德育统一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 知识的内在逻辑 (即由易到难) 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 理论与实践统一
  5. 编排形式 (直线式、螺旋式) 要有利于学生学习
  6. 注意与其他学科纵向 (本学科由易到难) 和横向联系 (学科间联系)

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直线式:这种排列方式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

螺旋式:它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学生各个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体最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从综合的角度,以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组织课程内容,构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或课题)

纵向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4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4.1 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根据来源

  • 校内资源
  • 校外课程

(二)根据性质

  • 自然课程资源:自然存在的
  • 社会课程资源:人造的(包括班风等)

(三)根据物理特征

  • 文字资源
  • 实物资源
  • 信息化资源
  • 活动资源

(四)根据存在方式

  • 显性课程资源: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
  • 隐性课程资源:没有实体的资源。如:班风、学风

(五)根据功能特点

  • 素材性资源:最能直接体现教育内容。例:教材
  • 条件性资源:影响教育好坏。例:人力、物力、财力

4.2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单选、判断)

  1.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 基本而特殊 的课程资源
  2. 教师是 最重要的 课程资源
  3. 教学过程是 师生运用 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4.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 消费者 ,又是课程资源的 开发者

4.3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了解)

  1.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丰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及体验
  2.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转变课程功能及学习方式

4.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多选)

  1. 开放性原则:一切有益于教育的课程资源都可以用
  2. 生态伦理原则:保护生态、尊重伦理道德(克隆人)
  3. 发展性原则:要能促进学生发展
  4. 经济性原则:用最少的开支,到达最好教育效果
  5. 适应性原则:因地制宜
  6. 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

5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5.1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 教师(关键、核心、决定性因素)
  3. 学生
  4. 学校
  5. 校外环境

5.2 课程实施的结构

  1. 安排课程表
  2.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课程目标)
  3. 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4. 选择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5. 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6.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上课)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评价)

5.3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 忠实取向:严格按计划实施,设计好的课程不能变(重视计划)
  2. 相互调适取向计划与实际相互调整、适应(中间派)
  3. 课程缔造取向:师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重视实际)

5.4 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各个科目都要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迁移性原则:科目间的联系
  3. 生理适宜原则:例如:语文数学排在早上,音体美排在下午

6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6.1 课程评价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人物 :泰勒
特点 :注重预期目标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人物 :斯克里文
特点 :关注实际,非预期目标

(三)CIPP评价模式

  1. 背景评价: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2. 输入评价:课程计划、手段
  3. 过程评价:实施过程
  4. 成果评价:结果

(四)CSE评价模式

  1. 需要评定
  2. 方案计划
  3. 形成性评价
  4. 总结性评价

(五)应答模式

人物 :斯塔克

  1. 评价应让各方人员都参与进来
  2. 课程评价有多种方法,没有哪种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评价 :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

6.2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初中高中
综合课程为主综分都有分科为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强调小初之间的对接)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由大到小,逐渐细化)三个层次构成。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小一至高三)其内容包括:

  • 信息技术教育
  • 研究性学习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 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