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方法
1 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是指老师教学生的方法。(×)
解析:教学是双边活动,既包括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补充:
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
注入式 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现成信息的载负者和传递者的作用,而学生则仅仅起着记忆器的作用。
启发式 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衡量一种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单从形式上去加以判断。
2 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2.1 发现法
代表人物:布鲁纳(结构教学)
基本内涵: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步骤
创设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或必须解决的问题。
作出假设: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验证假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2 范例教学法
代表人物:瓦·根舍因
基本内涵: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范例,是指教材中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
基本特征
基本性
基础性
范例性
基本程序
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
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阶段
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2.3 目标教学法
代表人物:布卢姆
基本内涵:目标教学法是依据 “教育目标分类学” 和 “掌握学习策略” ,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形成性测试手段,落实大纲、教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
定标
实施
评价
2.4 程序教学法(小步子教学法、单元教学法)
代表人物:斯金纳
基本内涵: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时,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基本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调动学习积极性
小步子原则:把大知识拆分为小知识
及时反馈原则:学生做对了,要及时奖励
自定步调原则: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学习步调
低错误率原则:降低学生错误率
2.5 “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
代表人物:沙塔洛夫
基本内涵:“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是以纲要信号图表法为核心的,包括课堂讲授、复习巩固、家庭作业,直到提问、记分以及如何活跃学生思维在内的一整套教学法体系。(主要用于英语教学)
基本程序
讲解
消化“纲要信号”;
复习;
再现;
回答。
2.6 暗示教学法
代表人物:乔治·洛扎诺夫
基本内涵:教师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其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快乐学习),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呈现新语言材料
第二阶段:运用语言知识。
2.7 非指导性教学法
代表人物:罗杰斯(人本主义)
基本内涵: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朝向自我实现。
3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3.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3.1.1 讲授法
定义: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老师讲,学生听)
劳凯声 将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讲授法是注入式教学(×)
讲解:
讲授法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如果老师单纯灌输知识,讲授法是注入式。
如果老师讲授的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讲授法也可以是启发式。
优点:
能大面积培养人才
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便于管理学生
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成本低
缺点: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讲授过多,会挤占学生思考、自学、练习的时间
3.1.2 谈话法(问答法)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老师问,学生答)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封闭式问题)和启发谈话(开放式问题)两种。
启发谈话代表人物:孔子、苏格拉底
优点:
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
缺点:
要求较高:学生有相关知识储备,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3.1.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老师问,学生间讨论)
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小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例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学记》
优点:
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
有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
缺点:
要求较高:学生有相关知识储备,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3.1.4 读书指导法(了解)
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3.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2.1 演示法
定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对应直观性教学原则。
3.2.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3.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3.3.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例:抄写生字、作业、练习、练习体操动作
3.3.2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老师指导学生做。)
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如果是老师做,学生看,则是演示法。
3.3.3 实习作业法
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地形测绘等。
3.3.4 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要走出学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3.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3.4.1 欣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对自然地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和对艺术的欣赏等。
3.4.2 情景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即:身临其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在线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
4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①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论述
③从学生角度论述
其余从条件角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