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德育模式
1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者)、科尔伯格
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侧重于道德认识(知情意行中的“知”))
特征:
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地位:最广泛的、占主导地位
2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生命线》)
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侧重于道德情感(知情意行中的“情”))
特征:
坚持性善论;
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造性的丰富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
3 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即:观察并模仿他人。)(侧重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中的“行”))
榜样示范法
4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主要主张: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关键词:道德观念、选择)
评价过程:(1)自由的选择;(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3)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依据选择行动;(7)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