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
1 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 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的角色
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传授者、帮助者、引导者)
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朋友的角色
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3 教师劳动的特点
3.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3.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时间上的连续性,没有严格的上下班界限
广延性:空间上,没有严格的工作地点
3.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迟效性、滞后性):培养学生的周期很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间接性:间接的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3.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老师自身就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示范性: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行为
3.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每个教师都是独立地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劳动成果是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
4 教师威信
4.1 教师威信的分类:
权力威信: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教育传统
信服威信:学生自虑接受、内心佩服而树立
4.2 教师威信的结构:
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4.3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基本条件)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心理品质)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5 教师的专业素养
5.1 观点一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
普通文化知识
所教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基础性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二)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巧
教师教学的能力
(三)教师的专业态度
教育理念
专业情意
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专业情意包含以下方面:
(1)专业理想:教师对成为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2)专业情操: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
(3)专业性向: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适合教学上作的个性倾向。
(4)专业自我: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5.2 观点二
教师的职业素养:
崇高的职业道德
先进的教育理念
合理的知识结构
精湛的专业能力
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
5.3 观点三
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方面——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前提)
对待学生方面——热爱学生(核心)
对待集体方面——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待自己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素养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6 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最基本的权利)
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指导评价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获取报酬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每五年,要对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
7 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