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发生认识论)

  1. 图示:头脑中独特的认知结构
    (原有的知识、想法)
  2. 平衡:有机体适应环境的状态
    【一个动态的过程】(能听懂、理解新知识,脑子没有矛盾)
  3. 同化:已有经验完全能认知新事物,不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量变
  4. 顺应:已有经验不能认识新事物,改变原有认知结构——质变

图示向新图示转化的过程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所有的儿童经历这些阶段的速度不同,但 不能跳过某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 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知识与经验
  2. 低级的行为图式
  3.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当物体从视野中消失,他知道物体仍然存在)(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 泛灵论
    万物有灵论,所有事物都有生命
  2.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只能从自己的视角思考问题,认为别人与自己想的一样
    代表实验:三山实验
    自我中心言语有三种表现:重复(叠词词)、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一群小朋友自言自语)
  3.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小明的哥哥是大明,大明的弟弟是谁?
  4. 没有守恒概念
    守恒:形态改变,本质不变
    代表实验:量杯实验
  5. 集中化
    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和维度(判断一个事情时,非对即错,不能全面思考问题)
  6. 早期信号功能
    信号(即符号),有两种:语言和表象(图像或脑中的印象)
    表象思维:用表象指代某种事物

三山实验

量杯实验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 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2. 思维具有可逆性、去集中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学会了分类、排序)
  3. 理解原则和规则,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能改变
  4. 去自我中心化(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5. 思维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比如,计算时,要数木棍、苹果等具体事物)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抽象思维)

  1.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分->总)或演绎(总->分)方式来解决问题
  2. 思维以命题(概念与概念的关系)的形式进行,能够理解符号(字、词、表情符号等)意义
  3. 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4. 思维接近成人水平

皮亚杰的钟摆实验

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或随机摆弄,或用力推动钟摆,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所易犯的错误是,不能在检验某—因素的时候,控制住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当摆绳短,重物重的时候,摆速则快。因此,错误地认为摆速是由摆长和所拴重物的重量共同决定的。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

通过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推论出问题的结论。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是从假设出发,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其思维过程是,当他面临问题情境时,首先运用“一般的理论”思考影响结果的各种可能因素,并形成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的真伪,或者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运用演绎推理检验假设,得出结论。而形式运算阶段之前的儿童还不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1. 成熟:机体的成长。
  2. 练习(建构)与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分为物理经验(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逻辑数理(事物间关系)经验两种。
  3.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和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同化、顺应):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3.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补充:游戏理论
游戏理论

总结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