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 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时期年龄冲突人格发展任务
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 VS 基本的不信任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 VS 羞怯与怀疑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学前期4~5岁主动 VS 内疚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学龄期6~11岁勤奋 VS 自卑感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 VS 角色混乱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 VS 孤独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成年中期30~60岁繁殖感 VS 停滞感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成年晚期60岁以后完善 VS 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婴儿期:获得对家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如果没有,将对新环境产生恐惧,难以适应新环境。 儿童早期:想要自己的事情做,但如果做不好被批评,会对自己产生羞怯与怀疑的情绪,即自卑。 学前期:主动帮别人做事,如果没做好,就会产生内疚,导致畏惧退缩,不敢帮别人做事。 学龄期:勤奋感:通过努力而成功。经常失败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青年期:同一性:能正确认识自己,并且没有心里矛盾。否则导致迷茫。

青年期知识补充:

  1. 同一性达成
    指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能为之做出积极的自我承诺。如:“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并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
  2. 同一性拒斥(早闭\停滞)
    指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并没有对自己进行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承诺更多的来自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如:“我对于我未来没啥想法,只需要继承我父亲的公司就行了。”
  3. 同一性分散(混乱)
    指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未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的承诺。如:“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挺好。”
  4. 同一性延缓(延期偿付)
    指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正处于不断地努力探索过程中,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于青少年这种斗争状态,埃里克森被称为“合理延缓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因此青少年有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图示 青年期知识补充:

    自我同一性过剩:“狂热主义”。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些人将一些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同一性缺乏:“拒偿”。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一些青少年将自己熔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的群体,如:崇教崇拜组织、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

补充:埃里克森社会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 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1)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
    (2)绝不应在其他同伴面前轻视青少年;
    (3)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4)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

2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 口腔期(口唇期):0-1岁婴儿从口腔刺激(吸、咬等动作)获得满足和快乐
  2. 肛门期:2-3岁幼儿通过肛门排泄获得满足
  3. 性器期:4-5岁儿童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言而获得快乐和满足
  4. 潜伏期:6-12岁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
  5. 生殖期:13-18岁产生两性意识

口唇期:如果家长不让孩子咬东西,长大之后可能咬手指头、咬笔等。 肛门期:适合培养上厕所习惯。不培养会导致肛门驱逐型人格(无条理、脏乱差);培养特别严格,会导致肝门保护型人格(洁癖、有条理、小气)。 性器期:这个时期,女孩更爱自己的父亲,男孩更爱自己的母亲,如果长期保持,会发展成恋父情结(埃勒克特拉情结)或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的其他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动物性的我快乐原则想怎样就怎样
自我现实的我现实原则考虑法律、规则
超我道德化的我道德原则完美的人

潜意识理论

也叫做“冰山理论”。“意识”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潜意识”。

动机说(压抑说)

压力大时,“意识”可能转化为“潜意识”,压力小时,又会恢复。

例如:考试时,一个知识点怎么也想不出来,考完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压抑

主动遗忘某件事情(选择性遗忘)。

3 布朗芬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 微观系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家庭、学校
  2. 中间系统: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3. 外层系统: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系统
    父母单位、大众传媒
  4. 宏观系统: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社会价值观、风俗传统、法律

这四个结构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嵌套结构”

自我意识的发展

人格包括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即“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1. 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 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3. 自我监控。即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

(二)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 社会自我(别人眼中的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 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