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教育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含义:自然条件下(不人为干预),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获取经验事实 类型: 是否控制环境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的观察 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是否
第三节 教育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含义:自然条件下(不人为干预),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获取经验事实 类型: 是否控制环境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实验室中的观察 是否借助仪器设备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是否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0 教育研究基本过程 确定研究课题 文献检索 提出研究假设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作出结论 撰写成文 1 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来源 社会变革与发展 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 研究者个人的教育实践 要求 新颖价值 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具体明确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 1 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第三节 班集体的培养 1 概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即:团结、了解、和谐的班级 2 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健全的组织机构(班委)与坚强的领导核心(班干部)<
第二节 班级文化建设 1 班级文化的分类 硬文化:“显性文化”,物质文化 软文化:“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2 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 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比“校园文化”多的一项) 3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1 班级概述 1.1 概念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分班标准)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2 历史 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又译“伊拉斯谟”)。 班级授课制历史: ①萌芽
第三节 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类型(教师/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家庭教养方式) 1.1 李皮特和怀特的分类方式 分成 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
第二节 教师 1 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
第一节 学生 1 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1.2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