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 1 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第三节 班集体的培养

第三节 班集体的培养 1 概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即:团结、了解、和谐的班级 2 一个好的班集体的特征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健全的组织机构(班委)与坚强的领导核心(班干部)<


第二节 班级文化建设

第二节 班级文化建设 1 班级文化的分类 硬文化:“显性文化”,物质文化 软文化:“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2 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 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比“校园文化”多的一项) 3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精心装点教室,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1 班级概述 1.1 概念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分班标准)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2 历史 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又译“伊拉斯谟”)。 班级授课制历史: ①萌芽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三节 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类型(教师/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家庭教养方式) 1.1 李皮特和怀特的分类方式 分成 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


第二节 教师

第二节 教师 1 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


第一节 学生

第一节 学生 1 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1.2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第五节 德育模式

第五节 德育模式 1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提出者)、科尔伯格 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侧重于道德认识(知情意行中的“知”)) 特征: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1 说服教育法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包括: 语言说服法: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 事实说服法:参观、访问、调查。。。 2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