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育原则

第三节 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基本涵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政治),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贯彻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其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一节 德育概述 1 德育的概念 广义: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 最早出现:道德一词在我国最初是两个字分别是“道”和“德”。这二字最早何用初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指蕴含着自然道理的真理,“德”着重偏向于人,指的是人的品行和德性。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


第八节 教学模式

第八节 教学模式 模式⭐ 人物⭐ 基本含义 教学步骤 范例教学模式 瓦根舍因 在教学中一般从一些范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与规律,并逐步提炼进行归纳总结。 1.“个” 2.“类” 3.“理解规律性” 4.“了解世界和生活的经验”


第七节 教学评价

第七节 教学评价 1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评价有(1)诊断作用、(2)激励作用、(3)调节作用。 补充:(4)导向功能、


第六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六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1 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基础) 三种工作: 备教材: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上课前用得到的材料 备学生 备教法: 三种计划: 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计划(课题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1 个别教学制 定义: 个别教学制的产生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形式。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 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是指老师教学生的方法。(×) 解析:教学是双边活动,既包括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补充: 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归并为两大类:注入式和启发式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 1 直观性教学原则 基本涵义 指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即:生动形象地理解知识)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缪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乌申斯基:儿童是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一的活动。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表现在: 间接性(概括性)